2025年9月5日,巴西知名媒体《Gazeta Do Povo》发布的一则报道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热烈讨论。报道聚焦于矿业和能源部长亚历山大·西尔维拉在里约热内卢一场重要活动上的发言。当时正值国家核安全局(ANSN)和国家石油、天然气及生物燃料局(ANP)新任局长就职典礼,西尔维拉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观点:从长远战略角度来看,巴西可能需要发展核武器以保障国防安全。他特别强调658配资,这并非意味着现行政策将立即改变,而是建议将这一议题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长期考量。
在演讲中,这位部长详细阐述了巴西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虽然巴西宪法明确规定核能只能用于发电、核医学等和平用途,但西尔维拉认为,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未来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这一宪法原则。他指出,卢拉政府始终致力于在宪法框架内维护国家主权,但同时暗示国会可能需要就相关宪法条款展开讨论。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西尔维拉列举了当前全球地缘政治中的诸多冲突因素,并着重强调了巴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包括占全球11%的淡水资源、适宜农业发展的热带气候、广袤肥沃的可耕地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他认为,这些战略性资源的存在,使得核问题理应成为巴西长期国家战略的核心议题之一。
西尔维拉进一步指出,巴西拥有可观的铀矿储备,并具备完整的核燃料循环能力,这些都是极具战略价值的国家资产。他表示,如果未来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只需要通过立法程序对现行法律进行修订,巴西就能将核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尽管承认这个话题存在争议性,但部长坚持认为,当前全球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冲突风险持续上升658配资,发展必要的威慑手段可能将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这次演讲吸引了众多联邦政府官员和能源领域代表参加,与会者普遍预期,如果未来有修宪提案提出,国会相关委员会必将就此展开深入讨论。
展开剩余55%回溯历史,巴西的核能发展历程为当前辩论提供了重要背景。上世纪70年代末,在时任总统若昂·巴蒂斯塔·菲格雷多执政期间,巴西曾秘密启动名为平行核计划的军事项目。该计划与当时正在建设的安格拉核电站等民用项目完全分离,旨在使陆海空三军完全掌握铀浓缩技术。1984年,巴西在瓜拉蒂巴和伊佩里相继建立了相关设施,同时在帕拉州的卡钦博山脉开凿了核试验隧道。直到1990年,时任总统费尔南多·科洛尔才公开封闭了其中一条隧道,象征性地宣告该计划终结。同年,国会调查委员会披露,巴西确实掌握了铀浓缩技术,并调查了该技术可能的军事用途,尽管政府官员始终否认有研发核武器的计划。调查还揭露了该计划通过秘密渠道获取资金,以及1981年曾向伊拉克运送铀原料等敏感信息。1988年颁布的新宪法明确将核能用途限定于和平目的,1998年费尔南多·亨里克·卡多索总统任内,巴西正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承诺不发展核武器。
西尔维拉部长的言论面临着多方面的法律约束。除了宪法规定外,巴西还受到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签署的保障监督协议以及《特拉特洛尔科条约》的约束,这些法律文件都将巴西的核活动严格限制在和平利用范畴。尽管如此,部长仍坚持认为,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性动荡局势,巴西有必要未雨绸缪地重新评估国防需求。矿业和能源部随后发布声明澄清,强调巴西当前的核能发展仍将集中于民用领域,但西尔维拉的发言无疑引发了关于巴西是否应该重新考量其长期核政策的讨论。政治分析人士指出,这场争议可能会对巴西海军核潜艇计划产生影响——该计划目前仅涉及核动力推进技术,与核武器无关。国会各党派议员预计将就此展开激烈辩论,部分议员关注国际战略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些则担忧改变现有政策可能带来的外交代价。目前,巴西国内讨论形成了鲜明对立的两个阵营:一方主张继续履行现有国际承诺,另一方则认为应当根据全球安全形势的变化展开新的战略讨论。这场辩论不仅涉及技术层面,更关乎巴西未来的国际定位和国家安全战略,其发展走向值得持续关注。
发布于:天津市启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